软件工程学科简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师资队伍 > 软件工程学科简介

软件工程简介

(一)硕士学科点简介

1、学位点简介(学术型硕士)

北京联合大学软件工程硕士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学术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该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目录下新增的一级学科,所属学科门类为工学。在全国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位列包括硕士和博士点在内的B-挡,其中培养过程质量和科研项目二项指标达到A挡,整体水平在全国软件工程硕士点中位列第二挡位,在北京市属高校软件工程硕士学科位列第一挡位。

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2021年31名,位列全国高校前20%,在北京地区高校排名第6,北京市属高校排名第1。2017年软件工程获批首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和教育部“双万计划”专业。2021年,软件工程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科的主管学院为机器人学院,依托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校内整合和支撑了机器人学院、智慧城市学院、特教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和物流学院等,校外分别与清华、北理工、北交、北邮、北工大、北汽、北控、百度等合作,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取得了突出效果,成果正在进一步推广应用。具备先进的实验室条件,可用于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的实验室总面积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万元以上。

在机器人学院和重点实验室设置了院士科研工作站,李德毅院士、戴琼海院士等带动下,用载体汇聚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科学任务带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研发并建立了无人驾驶汽车、特种智能机器人等载体。在载体上汇聚了多个学科方向: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数据智能计算和智能控制与应用,有效解决了理论和实践、学术研究与应用的脱节问题。依托、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在智能软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等领域研究和应用行业的重大影响力。

近5年来,学科承担科研课题50余项,完成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在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纵向和横向30余项,科研经费充足,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超过500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I收录论文1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5项。

2、研究方向/专业领域

培养方向是随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设置和调整,近年形成了面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方向:无人化软件系统开发方法、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智能驾驶软件与系统、无障碍软件服务工程。

(1)无人化软件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为主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无人化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和模型两部分。AI系统的数据系统和计算系统主要解决采集、清洗、标注、模型、网络优化、参数调优等问题。未来机器将解决AI系统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人则负责对AI系统的算法参数进行调优,实现自动的感知、决策、控制。完成整个人工智能系统的闭环无人化应用,支持典型的无人系统。该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主干特色研究方向,在研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和横向项目。

(2)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

面向交通、机械、矿山和军事等行业智能化工程应用需求和数据通信安全性的实际需求,基于嵌入式系统平台进行灵活适用、高可靠性的应用软件算法研究与开发,解决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问题,培养从事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与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该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下特色研究方向,已经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多个企业横向课题的经费支持。

(3)智能驾驶软件与系统

研究智能车感知、决策与控制关键技术,涉及智能车载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软件,多雷达数据的聚类与跟踪、智能车的局部路径规划和横纵向控制算法研究等。侧重智能车的安全策略和车辆横纵向运动控制技术,并将共性技术和相关算法研究应用到产业和行业中,研发无人驾驶乘用车、无人驾驶商用车和特种车、智能网联实验平台等,已推广到相关企业和高校。在国内无人驾驶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参与行业诸多无人驾驶商用应用推广赛事,均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绩。团队成员也是北京市无人驾驶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等,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了力量。

(4)无障碍软件服务工程

旨在研究面向信息无障碍的软件服务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提供可感知、精准的软件服务,主要包括面向软件适老化的服务系统体系结构、业务过程、工程方法、服务管理方法等内容,以及面向残障人群的无障碍服务改造和开发流程,以解决残障用户面临的通道受限、信息过载和交互不同步等科学问题。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无障碍服务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成为适合老龄化时代现代服务业和技术发展要求的研究、开发与管理人才。无障碍软件服务工程是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新兴学科交叉方向,属于软件工程学科特色研究方向之一。以盲文信息化、手语计算为本方向特色,研究团队实力雄厚,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3.主要学位课程

四个课程群:

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在计算机科学、认知学科基础、数学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智能软件开发、运行和测试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形式化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复杂软件的系统科学理论与工程化方法等内容。

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中大型复杂软件开发、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原则、方法、技术及相应的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主要包括软件需求工程、软件设计方法、软件体系结构、模型驱动开发、软件分析与测试、软件维护与演化、软件工程管理以及软件工程支撑工具、平台与环境等内容。

软件服务工程:研究软件服务工程原理、方法和技术,构建支持软件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主要包括软件服务系统体系结构、软件服务业务过程、软件服务工程方法、软件服务运行支撑等内容。

领域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包括智能驾驶、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等,在基础之上形成软件定义领域的软件工程理论、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领域分析、领域设计、领域实现、应用工程等内容。

4、成果与特色

(1)学科特色

以科学任务带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用载体汇聚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并建立了无人驾驶汽车、轮式机器人等载体,开展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数据智能计算和智能控制与应用,在智能驾驶、智慧旅游领域取得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成果。参加2014--2019年“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2017—2021年世界智能大会的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等在线和离线比赛,获单项一等到三等奖励30余项,成绩稳定、名列前茅。

(2)亮点成果

1、智能驾驶领域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研发国内第一辆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国内和国际测试和比赛中多次获得领先成绩。引进李德毅院士,全国率先成立机器人学院。首次提出“驾驶脑”思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智能车驾驶脑认知技术、平台与转化研究”,完成我国首次城际开放道路上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开测试,美国《Wired》以“中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展示了自主技术的真正潜力”为题给予高度评价。

2、提出“以科学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载体汇聚不同学科”的培养模式,以20辆“小旋风”无人车及无人机为载体,以车辆动力学基本相同的专用低速电动车辆为开发平台,包括巡逻车、消防车和扫地车,共计20辆10种类型,还先后开发了联合彩虹无人系统,在多种教学实验和比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就业

软件工程学科近年毕业以继续深造和就业为主,100%就业(平均年薪25w以上),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继续攻读博士。

推博、考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山东科技大学等。

就业、实习单位:

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北汽集团、国家电网、中国铁路信息技术中心、北京首钢自动化、中国残联、中科院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北京远东仪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北京市测试研究所、北京市计算中心、北京北斗星通、北汽摩、云南电网总公司等。

知名高薪企业:华为、字节跳动、美团、新浪微博、思爱普(SAP)、百度、奇安信、36kr、智行者、银理安金融、掌中金融、标融科技、西安博通、博奥生物、行圆汽车、维我软件、荣大科技、理光软件、当当网、橙鑫数据等。

5、学科带头人简介

刘宏哲,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高层次人才,信息服务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省部级)主任,北京联合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计算机用户学会网络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多个国内外期刊审稿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从事视觉智能、认知计算、智能驾驶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科技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2部,专利和软著20余项。2016年-2018年带队参加“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视觉信息环境认知基础能力离线测试赛,获得3项一等奖。2020年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